為測繪事業奉獻一生 快樂媽媽從不抱怨

■葉常珍(右)與兒子在一起。

■1962年,葉常珍被授予少尉軍銜。
“我最希望媽媽一直健康,保持快樂的狀態,因為她一直都是一個快樂的人!”說起媽媽葉常珍過去84年的人生經歷,高海飚情緒有些起伏。多年來,他的媽媽總是開朗愛笑的,可他近期整理媽媽的日記,才發現原來媽媽曾經歷精神上的磨礪,他心疼得哽噎落淚。
高海飚告訴新快報記者,對于工作,他媽媽是為航測事業奉獻一生的新中國第一代航測女兵;對于丈夫,他的媽媽是對人生起伏樂觀以對、從不抱怨的賢妻;對于子女,他的媽媽是用理解和尊重去“寵愛”子女,用“活好”自己教育孩子的最美媽媽。
媽媽素描
媽媽真的很漂亮,大家公認她外表漂亮,我說媽媽的美不僅在于外表,還在于她對事情的看法和對生活的態度。她自然、不造作,人生態度積極樂觀,性格特別開朗。遇到任何困難,媽媽都是想辦法克服,從來不抱怨。
媽媽對于黨和國家毫無保留地奉獻;對于子女,她溫柔、善解人意;對于金錢和名利,她都不在意。她和所有那個時代的優秀女性一起,堅韌而樂觀地一路走到今天。
因此,她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1
心懷英雄夢
少女開啟戎馬人生
高海飚告訴新快報記者,媽媽葉常珍出生于廣州花都,在家排行第八,下面還有3個弟弟。高海飚的外公曾任番禺知縣,治家很嚴,規矩很多,對于女兒葉常珍沒有過多的偏愛。葉常珍兒時常被放養在鄉下,結果讓她鍛煉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豁達的性格。
葉常珍7歲時被接到廣州上學。她9歲時,家中的頂梁柱父親早逝。母親帶著她和3個弟弟又回到了農村,她的學業因此中斷了很長一段時間。好在,能干又樂觀的母親,不僅讓他們能夠在私塾就讀,更是教會她樂觀和追求上進,讓她受用終身。
葉常珍學習刻苦,一直品學兼優。她在廣州第一師范學校附中讀初二時,像當時許多中國青少年一樣,從蘇聯文學和電影中受到英雄主義熏陶,一心成為“像卓婭那樣的英雄”。
1951年,葉常珍報名參軍,想參加抗美援朝上前線,但因體重太輕未能入伍。1952年,解放軍測繪學院到廣州招初中畢業生,她憑著“直升高中”的成績和共青團員這兩項優勢,如愿以償獲得錄取。
1952年9月15日,葉常珍與約200名同學一起,從位于中山四路的中大附中(今廣東實驗中學)徒步行軍到廣九火車站,滿懷激情踏上北去的列車,一路高歌,從此開啟她的戎馬人生。
2
校園多浪漫 她收獲專業與伴侶
經過多日顛簸,這群被稱為“小廣東”的廣東娃終于到達沈陽,走進解放軍測繪學院。他們被分成4個班,54名女生編在一個班里,學習航空測繪,主要是在室內處理航空照片,把照片變成地形圖。男生們則學大地測量,都在外面跑。
當時國家急需測繪人才,葉常珍和同學們的學習強度非常高。在近3年學習時間里,他們從來沒有寒暑假,幾乎一心撲在學習上。畢業時,葉常珍所在班級的學員全部以優異成績畢業,還立下了集體三等功,成為該校教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葉常珍在這所學校里還有另一項收獲。學習的第一年,大隊助理員高耀先成為葉常珍班上的一名助教,“那么斯文”“很有才華”的高耀先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葉常珍也給高耀先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冬天,她甩掉鞋子赤腳爬吊竿;參加跳繩賽跑,連續摔倒兩次都又爬起來繼續跑。這個愛笑的“小廣東”所做的這些特別的事兒,在高耀先的腦中揮之不去。
高耀先意識到“情況嚴重”,馬上向大隊首長匯報了思想情況。首長一邊教育和引導他,一邊做“月老”,幫助外業實習的高耀先將一封“革命情書”送到已經畢業的葉常珍手里。直到兩個月后,高耀先終于等到一封答案肯定的回信。
等高耀先外業實習結束回到北京,葉常珍和大部分同學已被分配到與學院同一個大院僅有一條小路之隔的業務單位。隨后,兩人開始了“正規”的熱戀。“他們那一輩人,無論什么時候,黨和國家的事絕對高于一切,個人的事都是次要的。”高海飚說,那時候,爸爸和媽媽在工作上都十分優秀,媽媽更是連續許多年,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作為國家急需人才,媽媽和叔叔阿姨們在那些年加班加點,繪制完成了無數國家急需的地圖,整個國境線都是他們首次精確繪制出來的,這為我國在外交談判中取得主動權發揮了重大作用”。
1957年,葉常珍和一同入伍的好同學一起,開始籌備婚禮。3對新人在戰友和領導的幫助張羅下,一起在測繪學院的大食堂舉行了該院有史以來的首場集體婚禮。
此后的近60年,葉常珍和高耀先從北京到河南五七干校,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后來到廣州警備區,最后到葉常珍轉業,無論風雨坎坷都沒分開過。
3
晚年有遺憾 為工作忽略了子女
高海飚于1960年出生,跟著父母走了很多地方。他告訴新快報記者,1969年底,葉常珍根據國家的安排,帶著9歲的兒子高海飚和1歲多的女兒,前往河南的五七干校。在那兒,高海飚和農村孩子一起上小學,體驗了非一般的童年生活。而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葉常珍則無法再從事測繪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地干農活。
1971年,父母又聽從組織安排,遷往新疆,加入生產建設兵團。文筆好的父親一直做著政工干部,母親去生產部負責管水利,不再從事自己的測繪專業。高海飚說,即使這樣,母親從來沒有絲毫懈怠和怨言。
1975年,葉常珍和高耀先調入廣州警備區,被同時分配到增城縣武裝部,葉常珍成為當時全國縣武裝部里唯一一名女軍事科長。
1978年轉業時,葉常珍終于等到了一個從事測繪專業工作的機會。當時,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正缺航測專家,她知道后毫不猶豫地選擇去了規劃局勘測大隊。葉常珍說:“我當時一心一意就想為測繪事業奮斗到底,不想其他任何事情。”這是實話——此后的12年,葉常珍時常加班加點,工作十分辛苦、忙碌而開心。她帶領年輕同事建立并完善了廣州市城市規劃航測團隊,參與完成2100多幅廣州市區航測地圖,更在退休前做出了全國第一幅城市航測影像圖。
為測繪事業奮斗了一輩子的葉常珍,在退休后時常表達出遺憾:自己忽略了對兒女的照顧。“兒子考大學時我們如果多關注一下,他一定能上一所好大學;女兒讀小學時,下午回家都是餓著肚子寫作業,我從來沒有接過她放學……”這些話不時掛在葉常珍嘴邊。
光陰似箭,如今高海飚也接近退休年齡了,他表示要做一件“大事”——將媽媽和阿姨們這些新中國第一代航測女兵的故事整理成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測繪事業,“也希望他們這一輩人默默無聞的貢獻,不要淹沒在歷史中。”
■專題策劃:新快報記者 張英姿 陳紅艷 ■專題采寫:新快報記者 王娟 ■攝影: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